机器人能否成为教育标配?松延动力的商业化路径与市场前景
一、松延动力的融资与商业化加速
松延动力在2025年11月26日宣布完成近2亿元Pre-B+轮融资,由中金资本领投,允泰资本、厚为资本跟投。这已是其年内第五轮融资,且距离上次近3亿元Pre-B轮融资仅隔一个月,总融资金额近5亿元。密集的融资背后,是其在商业化上的快速布局:
1. 产能扩张:北京工厂月交付已超200台,常州工厂一期将于12月投产,月产能300台,届时总月交付能力达500台;规划中的三号工厂将进一步提升至千台级。
2. 产品矩阵:形成覆盖科研、教育、家庭的产品线,包括3.99万元的运动型N2、14.99万元的仿生头部Hobbs,以及全球首款万元内小人形机器人Bumi(小布米,售价9998元)。
3. 销售渠道:采用“直销+渠道代理”模式,销售团队快速扩充,并与编程猫等教育机构达成战略合作。
二、小布米:打开教育市场的“钥匙”
小布米的推出是松延动力切入教育市场的核心战略。这款专为7-13岁儿童设计的机器人,身高94cm、重12kg,拥有21个自由度,支持行走、奔跑、舞蹈及图形化编程。其9998元的定价打破了行业价格壁垒,引发广泛关注:
1. 价格下探与市场规模拓展
- 姜哲源指出,传统几万元的机器人仅能满足少数头部学校的“冰山一角”需求。将价格拉至万元内后,可覆盖全国80%的“长尾市场”——即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。
- 按全国70万所校园计算,若每校配备一台,市场潜力可达70亿元,远超高价机器人时代的市场规模。
2. 产品设计的核心考量
- 尺寸优化:N2在巴黎时装周与儿童互动时发现,高大机器人易产生压迫感。小布米通过缩小尺寸(94cm),降低威胁感,提升亲和力。
- 功能定位:主打“情绪价值+教育启蒙”,作为科技玩伴和编程教具,激发儿童对编程的兴趣。例如,在北京6所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演示广播体操,成为标杆案例。
3. 市场反响热烈
- 小布米于10月23日在京东上架后,1小时售罄百台,2天内首批500台售罄,截至11月26日线上线下累计售出数千台。
- 这验证了姜哲源的观点:“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在于规模化应用,而规模化的前提是精准的产品定义与明确的用户价值。”
三、与编程猫的战略合作:生态融合与渠道渗透
松延动力与编程教育龙头编程猫达成战略合作,共同打造“人形机器人编程教育实验室”。这一合作具有多重意义:
1. 资源整合:
- 松延动力提供小布米等硬件平台;
- 编程猫贡献覆盖全国7万余所中小学的渠道网络、成熟的K12编程课程体系及4300万用户基础。
2. 教育场景落地:
- 构建“内容+硬件+渠道”的生态闭环。学生可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完成定制动作,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在多所学校试点,显著提升编程兴趣。
- 双方计划将机器人送入更多中小学,尤其关注“未被看见的群体”,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。
3. 标准定义权:
- 在产业早期阶段参与并主动定义青少年机器人编程的软硬件标准,为未来准消费级市场抢占用户心智、构建生态壁垒奠定基础。
四、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
1. “小人形机器人大战”的白热化
- 自2025年下半年起,行业巨头及多家厂商纷纷将小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至3-4万元区间,市场竞争加剧。首程控股许彪预测,“小人形机器人将成为2027年前的出货主力,每年有10个亿左右的市场”。
- 松延动力通过差异化竞争避开价格战,聚焦“准消费级蓝海市场”,以小布米开拓增量需求。
2. 商业化路径的独特性
- 姜哲源强调“商业化是生存之本”,松延动力从创业之初就以盈利为目标。其策略是“沿途下蛋”:在奔向终局的同时,通过教育、文旅等高价值场景实现短期变现。
- 例如,N2在巴黎时装周走秀登上《时代周刊》,虽为营销事件,但也有效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和订单量。
3. 教育标配的可能性
- 短期:小布米等低价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部分学校的“特色教具”,尤其在编程教育、科技启蒙领域。与编程猫的合作加速了其在全国中小学的渗透。
- 长期:若价格进一步下探、功能持续完善(如更智能的交互、更丰富的课程适配),人形机器人或逐步成为教育装备的标配之一。姜哲源预计,“小布米第二代可能降至更低水平”,届时购买将比租赁更划算。
五、挑战与机遇
- 挑战:
- 产能爬坡压力:需确保常州工厂投产后的交付质量与效率。
- 市场教育成本:需向学校和家长普及人形机器人的教育价值。
- 竞争加剧:同价位产品增多,需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。
- 机遇:
- 政策支持:国家对人工智能、编程教育的重视为行业发展提供利好。
- 需求释放:万元内价格打破心理门槛,激发下沉市场需求。
- 生态协同:与编程猫等企业的合作形成合力,加速市场扩张。
结论
松延动力通过小布米的低价策略和与编程猫的战略合作,在教育市场开辟了新路径。虽然“机器人成为教育标配”尚需时间和技术迭代,但其当前的努力已显著降低了准入门槛,并验证了教育场景的巨大潜力。随着产能提升、成本优化及生态完善,人形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普及速度或将超出预期。正如姜哲源所言:“我们希望水面以下这些想用机器人但买不起的人,他们都能用得起。”这一愿景若实现,将深刻改变教育装备的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