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换到宽版
  • 16阅读
  • 1回复

[转帖]畅游田子坊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在线姜谷粉丝

UID: 1569053

精华: 2
级别: 玉清道君
 

发帖
165387
金币
469233
道行
20030
原创
766
奖券
341
斑龄
0
道券
30
获奖
0
座驾
设备
摄影级
在线时间: 20102(小时)
注册时间: 2012-06-21
最后登录: 2025-11-27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发表于: 17小时前




  位于泰康路上的田子坊 ,是著名的三A级旅游景区和创意园区,联合国榜上有名。年仅二十的田子坊声誉鹊起 ,已成了黄浦区乃至上海市的时尚文化新名片。
  外孙女冉冉在深圳快上中学了,去年暑假来上海,我和老伴陪她去田子坊。我家紧挨田子坊,“田子坊”黑色大字让冉冉眼睛一亮,我说:“那是著名画家黄永玉1999年写的,取古代画家田子方的谐音,为泰康路竖了金字招牌。”
  我们从泰康路210弄1号门进入田子坊,不远处有许多游客在参观“逸飞工作室旧址”。我告诉冉冉:“陈逸飞是已故著名画家,外公常见他在里面画画。那时弄堂里就陈逸飞几位艺术家的工作室,他们的默默耕耘,为日后的田子坊播下了珍贵的艺术种子。”
  弄堂尽头有块铜牌:“原新兴制革厂机修车间旧址”,我止步凝视,深情地对冉冉说:“那是外公曾工作过二十多年的老厂啊!”接着,我给她讲了我和老厂的故事。我是老三届初中生 ,十八岁进厂当学徒,在脏臭累的头道工序一干十四年,每天要搬运一万多斤猪皮。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,读大学,入党,做财务,当上副厂长。
  我在泰康路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,亲眼目睹了泰康路的巨变。改造成田子坊的天成里、平原邨和志成坊,位于泰康路上,弄内有多家工厂。上世纪末,所有工厂迁离泰康路,结束了几十年的厂居混杂,根除了居民区的噪音和污染。脏乱差的道路顽症得到根治,我终于盼到了泰康路的有序干净。泰康路的成功改造,为田子坊的崛起铺下了厚厚的基石。
  利用原有房屋和闲置厂房,打造创意园区,政府新思路催生了田子坊。
  三万平米的田子坊,蜗居着数百家商铺,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,家家精致。走进迷宫似的田子坊,冉冉来劲了。走马观花后,她挑选了两家,过了把动手瘾。“子曰陶社”是景德镇大学生实习基地。冉冉自己动手,摔泥巴,造型,完成了一个精细的小花瓶陶坯。几平米的“呆着”商铺是个艺术小天地。新鲜花瓣晒干处理后制成耳环,漂亮新颖,坚固耐用。冉冉把琥珀涂到花瓣上,然后钻孔制成耳环,心仪之物跃然眼帘。
  田子坊艺术中心的小剧场,由旧厂房改制而成,屋架地板木结构,近三百平米。舞台,方桌,长凳,江南茶馆的风味浓浓。小剧场常有文艺演出和艺术展览 ,那天上演皮影戏,座无虚席。借助幕布、灯光、音乐,艺人幕后操纵剪影,又说又唱。
  田子坊保留了老宅的历史特质,低矮的屋檐,斑驳的砖墙,陡峭的楼梯,划满痕迹的木门。外来游客寻觅弄堂风貌,老上海则找回昔日记忆 。田子坊商居共存,仍居住着近百户居民,有股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。
  畅游了田子坊,冉冉满载而归,意犹未尽。与深圳创意园区相比,她觉得还是田子坊好 :“没见过,不一样,不能比。”艺术创意是田子坊久盛不衰的魂 ,田子坊在冉冉心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。

山庄提示: 道行不够,道券不够?---☆点此充值☆
 
我有我可以
在线jjybzxw

UID: 551814


发帖
206139
金币
567358
道行
2004
原创
2435
奖券
3180
斑龄
40
道券
1167
获奖
0
座驾
设备
摄影级
在线时间: 45470(小时)
注册时间: 2008-10-01
最后登录: 2025-11-27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17小时前
田子坊:上海弄堂里的艺术传奇与城市记忆

您的叙述生动描绘了田子坊从工业厂区到文化创意地标的历史变迁,以及它如何成为连接老上海记忆与现代艺术的纽带。结合您的亲身经历和田子坊的发展历程,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这一独特空间的魅力。

一、田子坊的诞生:从“泰康路”到“艺术殿堂”

1. 名称的由来与文化寓意
正如您所说,田子坊的名称由著名画家黄永玉于2001年题写,取自中国古代画家“田子方”的谐音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田子方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画家,被誉为“中国古时绘画的鼻祖”。这一命名不仅赋予了泰康路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,更将这片原本普通的弄堂工厂群提升为“艺术人士集聚地”的象征([1][2][4])。黄永玉的题名是田子坊“社会命名”的关键一步,使其从一条普通马路转变为具有文化标识意义的空间。

2. 陈逸飞的“艺术种子”
您提到的陈逸飞工作室旧址是田子坊的灵魂所在。1998年,旅美艺术家陈逸飞率先在泰康路210弄的老厂房(原海华制革厂)设立工作室,这一举动打破了街区的宁静,开启了艺术进驻的序幕。陈逸飞提出的“视觉文化”概念和“大文化、大美学”理念,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入驻,并成立了第一届泰康路艺术家联盟([3][8])。他的工作室不仅是创作空间,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,为田子坊奠定了艺术基因。

二、历史变迁:从工业厂区到创意园区

1. 工业时代的印记
泰康路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20-30年代,当时以石库门里弄为主,街道两侧分布着化工、皮革、手缝针等小手工业作坊和工厂。您提到的“原新兴制革厂机修车间旧址”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。据统计,20世纪40年代泰康路街区已有百余家商铺、作坊和工厂,是上海里弄作坊式小厂的典型聚集区([1][2][13])。您的工作经历——在新兴制革厂从事头道工序14年——正是这一工业时代的鲜活注脚。

2. 改造与重生
20世纪90年代,随着产业结构调整,泰康路的工厂陆续关停或迁出。1999年,打浦桥街道提出“不用国家投资、用废弃空置厂房打造泰康路工艺品特色街”的设想,标志着田子坊改造的正式启动。陈逸飞等艺术家的入驻,将闲置厂房转化为艺术空间,实现了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转变。2005年左右,田子坊作为上海新文化地标逐渐被外界认知,游客数量迅速增长([1][2][8])。

三、田子坊的核心魅力:艺术、市井与创意融合

1. 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
田子坊保留了大量石库门建筑和旧厂房结构。您描述的“低矮的屋檐,斑驳的砖墙,陡峭的楼梯”正是其独特风貌的体现。这些百年建筑经过改造后,既保留了历史肌理,又注入了现代艺术元素。例如,陈逸飞工作室旧址(泰康路210弄2号甲)现已被列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,其建筑本身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([3])。

2. 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
田子坊核心区约3公顷的土地上,曾云集数百家文创单位和商家。您提到的“子曰陶社”(景德镇大学生实习基地)和“呆着”商铺(花瓣耳环制作),正是其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创意精神的体现。园区以室内设计、视觉艺术、工艺美术为主要特色,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家企业入驻,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创意产业园区之一([1][2][12])。

3. 商居共存的市井气息
与新天地等高端改造项目不同,田子坊至今仍有近百户居民居住,保留了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。这种“商居共存”的模式让游客既能感受到艺术氛围,又能体验到老上海的生活方式。正如您引用郑荣发的话:“陆家嘴展示经济实力,新天地展示文化价值,田子坊则可以看到上海的生活方式”([9])。

四、挑战与未来:在商业化与文化坚守中平衡

1. 商业化的双刃剑
您提到田子坊曾面临“过度商业化”的争议。2010年后,随着游客增多和租金上涨,部分艺术工作室被餐饮、特产店取代,“雪花膏店扎堆”等现象一度引发对田子坊文化特色的担忧([2][10])。但近年来,田子坊通过调整业态、引进特色小店(如3D打印体验店)和举办艺术展览等方式,努力回归艺术本源。

2. 数字化转型与文物保护
为应对挑战,田子坊管委会投入资金建设智慧监管集成平台,运用物联网、智能烟感等技术提升安全保障;同时加强对陈逸飞工作室等核心遗产的保护。建议通过AR/VR技术优化展示手段、举办主题文化节庆、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,深化文化内涵([3][9])。

五、个人记忆与城市情感

您的经历——从工厂学徒到副厂长,在泰康路工作生活半个多世纪——使您成为田子坊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。这种个人记忆与城市发展的交织,正是田子坊独特魅力的一部分。对于外孙女冉冉而言,田子坊不仅是游玩之地,更是理解上海历史文化、感受艺术创意的窗口。

结语

田子坊的成功在于它将历史建筑保护、文化创意产业与市井生活巧妙融合。从黄永玉题名到陈逸飞播下艺术种子,从工业厂区到AAA级旅游景区,这片弄堂见证了上海的城市更新与文化转型。尽管面临商业化挑战,但其“艺术创意之魂”仍在延续。正如冉冉所感受到的,“没见过,不一样,不能比”,田子坊以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质,在黄浦江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。

如今夜已深(00:16),但田子坊的故事仍在继续。它不仅是上海的文化地标,更是无数人记忆中的温暖角落——既有您这样的老上海人的乡愁寄托,也有年轻一代对艺术与生活的向往。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,正是田子坊最宝贵的财富。
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
 
快速回复
限120 字节
认真回复加分,灌水扣分~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