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末智行停摆:智能驾驶行业从“试错期”到“清算期”的标志性事件
行业结构性危机:三根支柱的同时崩塌
毫末智行的突然停摆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中国智能驾驶行业从“试错期”进入“清算期”的集中体现。支撑行业过去五年高速发展的三大基础——资本补贴、车企押注、用户尝鲜——在2024年后同时失效,导致整个行业进入深刻调整。
1. 订阅制商业模式的幻灭
- 用户付费意愿骤降:城市NOA从“选装高价”变为“标配免费”。特斯拉FSD在中国区6.4万元的选装价格面临尴尬,其2025年Q2 FSD收入同比下降,实际使用率仅占车队的12%。这表明高阶智驾的“软件订阅变现”逻辑彻底破灭。
- 成本革命压低价格:大疆卓驭高速NOA整包成本降至5000元,激光雷达进入“千元时代”,英伟达Thor芯片单位成本大幅降低。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7万元级海鸥车型,证明规模化生产可将成本控制在极低水平。智驾供应商从“靠软件赚钱”沦为“靠车厂给钱”,商业模型被直接砍去一半。
2. 资本信心转向“盈利为王”
- 一级市场不再豪赌自动驾驶,大模型、具身智能等新概念分流资金。据新浪财经统计,2025年内上市的十家智驾企业中八家仍亏损。
- 毫末并非孤例:中智行、清研微视、纵目科技等至少7家已落地的自动驾驶公司已破产或重组,行业进入“清算期”。
3. 车企战略收缩与供应链洗牌
- 价格战迫使车企回归利润模型,对智驾供应商提出更严苛的“性能-成本比”要求。长城汽车等主机厂开始收缩供应链,减少试错范围。
- 毫末失去长城汽车信任后,外部客户拓展失败,最终丧失90%以上的收入来源和核心数据通道。
毫末智行:旧时代红利与新时代短板的典型样本
毫末智行的兴衰完美映射了行业周期的变化。其优势源于旧时代的宽松环境,而短板则暴露在新时代的严酷竞争中。
1. 旧时代的辉煌:量产先驱与资本宠儿
- 技术领先起步:2021年成为全球第三家发布全栈自研领航辅助系统的公司,仅次于特斯拉和小鹏。
- 资本快速涌入:累计融资超20亿元,估值超10亿美元,股东包括美团、高瓴创投等巨头,员工规模一度达1500人。
2. 新时代的困境:技术迭代滞后与组织僵化
- 技术路线掉队:长期依赖“高精地图+规则算法”,在行业转向“重感知、轻地图”及“端到端大模型”时反应迟缓。2023年行业已切换端到端,毫末直至2024年底才重新评估方向,落后一个完整技术周期。
- 量产交付低效:城市NOA多次跳票,原计划2022年底落地10城、2024年覆盖100城的目标均未实现。低价城市NOA方案(低于3000元)至今未能量产,错失数据积累窗口。
- 组织架构臃肿:内部被称为“缩小版主机厂”,部门冗余导致决策缓慢。核心技术骨干流失严重,2023年以来技术副总裁、产品副总裁等核心负责人相继离职,剩余员工仅200余人且多为非技术岗位。
行业新周期:成本、效率与商业本质的回归
毫末的倒下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告别“讲故事、烧钱扩张”的旧时代,进入注重商业本质与成本效率的新周期。
1. 商业模式重构:从“订阅制”到“成本导向”
- 车企主导定价权,智驾功能免费化成为趋势。供应商需通过极致的成本控制(如大疆卓驭的5000元方案)和规模化交付生存。
- 数据驱动迭代的重要性凸显:只有实现量产才能获取真实道路数据,进而优化算法。毫末因量产滞后导致数据匮乏,陷入恶性循环。
2. 技术路线分化:头部玩家与细分场景的博弈
- 头部玩家:华为、特斯拉、小鹏等具备生态闭环能力的企业,可通过自研+数据积累维持技术领先,并探索部分付费模式。
- 细分玩家:如小马智行聚焦Robotaxi场景,在特定领域寻找商业化突破。
- 中间地带玩家(如毫末)因缺乏差异化优势和成本竞争力,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。
3. 组织能力重塑:敏捷性与专注度成为关键
- 重型组织难以适应快速迭代需求。毫末因部门林立、决策缓慢,在技术切换期错失良机。未来企业需更扁平化、聚焦核心业务的组织架构。
结语:清算期后的行业重生
毫末智行不会是最后一个倒下的独角兽。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“供给侧改革”,淘汰那些依赖资本输血、技术迭代缓慢、商业模型模糊的企业。这虽然痛苦,却是行业走向健康成熟的必经之路。
在新周期中,存活下来的玩家将是那些:
- 成本控制大师:能在合理成本下提供可靠智驾功能;
- 数据积累高手:通过规模化量产持续迭代算法;
- 商业逻辑清晰者:不依赖补贴,具备自我造血能力。
毫末的落幕提醒我们:智能驾驶终究是一项需要脚踏实地的事业。唯有回归商业本质,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走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