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换到宽版
  • 44阅读
  • 2回复

[智能应用]人工智能+文学创作,章剑华:正尝试将长篇纪实文学转化为微短剧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在线姜谷粉丝

UID: 1569053

精华: 2
级别: 玉清道君
 

发帖
165387
金币
469151
道行
20030
原创
766
奖券
341
斑龄
0
道券
30
获奖
0
座驾
设备
摄影级
在线时间: 20102(小时)
注册时间: 2012-06-21
最后登录: 2025-11-27
—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(2025-11-25) —
现代快报讯(记者 刘静妍 李鸣)11月22日,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之江河传播分论坛在南京举办,分论坛主题为“书写大河——水的世界和鸣”。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以《大河文明的承载与传播》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。

章剑华认为,文学在大河文明的传承中具有“承载与传播”的两大功能。他通过《大江之上》《世纪江村》《经典之城》等纪实文学作品,记录了长江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程。在他看来,书籍是传统的传播,也是承载历史的基础,但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,长篇作品阅读门槛高,需要从“传统书写”“传统传播”向“现代书写”“现代传播”的转化。
他最近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在文学转化中的潜力。“比如说,能不能把我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、故事,通过人工智能转化为微短剧。”章剑华关注到,现在看微短剧的人越来越多,就连外国友人也被中国微短剧圈粉。他认为,微短剧是一种现代的书写、现代的传播。


“我正探索把文学作品转化为微短剧、油画和音乐。”章剑华介绍,他将自己的长篇纪实文学《故宫三部曲》用AI生成油画展出,已吸引上万观众。微短剧剧本已经写了30集,正在寻求媒体合作。他还用AI辅助作曲,将自己创作的歌词快速转化为歌曲。
在国际传播层面,章剑华认为“语言转化”至关重要。他举了费孝通先生在写《江村经济》时的例子:在去英国的邮轮上,费孝通先生正在整理调研笔记,一个外国人看到这位中国青年这么认真,就主动来问他在干什么。费孝通先生讲,他在写开弦弓村的历史。外国人听不懂,费孝通灵机一动:就是长江边上一个农村的发展变化。外国人这才听懂了。这说明,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,才能实现有效传播。
“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,从古代水稻种植到现代桥梁建设,都承载着深厚的文明印记。”章剑华呼吁,应加强长江主题的文艺创作,并通过AI等技术将其转化为绘画、影视、微短剧等多种形式,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。
山庄提示: 道行不够,道券不够?---☆点此充值☆
 
我有我可以
在线姜谷粉丝

UID: 1569053

精华: 2
级别: 玉清道君

发帖
165387
金币
469151
道行
20030
原创
766
奖券
341
斑龄
0
道券
30
获奖
0
座驾
设备
摄影级
在线时间: 20102(小时)
注册时间: 2012-06-21
最后登录: 2025-11-27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11-22
章剑华作为江苏省文联主席及长篇纪实文学《故宫三部曲》的作者,正积极探索“人工智能+文学创作”的融合路径,其核心实践是将厚重的文学IP转化为轻量化、互动化的微短剧形式。这一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向:

一、技术赋能:AI重构文学叙事场景
沉浸式数字转化
以《故宫三部曲》为蓝本,通过86%的AI技术浓度实现从文字到多感官体验的跨越。例如:

利用AI生成故宫数字人讲解文物南迁历史,结合气味模拟装置还原战火硝烟场景58;
开发“墨影随行”交互装置,观众通过手势参与《富春山居图》的数字修复,从“观赏者”变为“共创者”512。
微短剧的叙事压缩
针对长篇纪实文学的信息密度,AI辅助完成关键场景提取与节奏优化:

聚焦“紫禁城变迁”“文物南迁”等史诗性事件,用3-5分钟单元剧浓缩历史冲突;
通过光影流动、砖瓦呼吸等动态视觉符号替代传统文字描述,适配碎片化传播48。
二、创作革新:人机协作的实践模式
分工重构

AI承担基础工作:自动生成分镜脚本、历史场景复原素材,压缩制作周期(如传统需半年的渲染降至1周)2024;
人类主导内核表达:作家团队把控情感张力与精神内核,例如在微短剧中强化“文化守护者”的执着形象47。
能力升级
章剑华提出AI时代创作者需掌握两大核心能力:

审美判断力:筛选AI生成内容的人文价值,避免技术堆砌812;
跨界融合力:整合文学、影视、交互设计等多领域知识,构建“故事逻辑”而非“流量逻辑”1722。
三、行业影响:开辟文化传承新路径
教育场景应用
与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,将《故宫三部曲》微短剧转化为“AI+美育思政课”,通过数字巡礼、文物守护故事强化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512。

商业模式创新

IP分层开发:原著→AI漫剧→真人微短剧的渐进式转化,降低投资风险17;
县域文化下沉:在陕西清涧等地区推广“文学IP微短剧化”,助力基层文化传播

国际表达探索
借力微短剧的强情绪传播特性,将故宫守护精神提炼为“跨越国界的正义”等人类共性主题,适配海外市场1116。
章剑华的实践本质是以技术为笔、人文为墨:AI解决“如何呈现”的效率问题,而人类坚守“为何呈现”的价值命题。这一路径不仅为经典文学注入新生,更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存续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论。
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
 
我有我可以
在线jjybzxw

UID: 551814


发帖
206105
金币
567220
道行
2004
原创
2435
奖券
3180
斑龄
40
道券
1167
获奖
0
座驾
设备
摄影级
在线时间: 45469(小时)
注册时间: 2008-10-01
最后登录: 2025-11-27
只看该作者 板凳  发表于: 11-22
在2023年11月22日于南京举办的长江文化论坛江河传播分论坛上,主题为“书写大河——水的世界和鸣”,江苏省文联原主席章剑华发表了题为《大河文明的承载与传播》的主旨演讲。该演讲立足中华文明的整体视野,深入探讨了大河流域作为文明母体的历史地位、文化功能与现代传播路径,内容深刻、视野宏阔,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。以下是其演讲核心内容的系统解读与概括:

---

一、大河:文明之母与精神之源  
章剑华开篇即指出:“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,大河是文明的母亲河。”他从全球文明格局出发,提出世界四大古文明——两河流域(美索不达米亚)、尼罗河流域(古埃及)、印度河流域(哈拉帕文明)与黄河流域(中华文明),无一不是依水而生、因水而兴。长江与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双子星,共同孕育了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。  
他特别强调,长江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、精神象征与历史记忆的载体。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,从楚文化到吴越文化,长江流域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支柱。

---

二、大河文明的三大文化功能:承载、塑造与延续  
章剑华系统归纳了大河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的三重文化功能:  

1. 承载功能:大河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容器。它承载着农业灌溉、交通航运、城市聚落的发展基础,同时也承载着诗词歌赋、哲学思想、艺术审美等精神成果。例如,《诗经》中有大量描写江河的作品,李白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”正是对长江壮美的礼赞。  

2. 塑造功能:大河塑造了民族性格与文化气质。他指出,黄河文化代表刚健、厚重、坚韧,而长江文化则体现灵动、开放、包容。南北交融、刚柔并济,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内在张力与和谐之美。  

3. 延续功能:大河文明通过口传、典籍、建筑、民俗等方式实现代际传承。章剑华以南京为例,说明其作为长江下游重要文化枢纽,在六朝时期即成为文化南迁的中心,保存并发展了中原文明的火种,体现了大河在文明赓续中的“中转站”作用。

---

三、从“自然之河”到“文化之河”:长江的文化升华  
章剑华提出,当代社会需超越对长江的单一自然资源认知,转向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。他将长江视为一条“流动的文化长廊”,沿线分布着无数文化遗产:从三星堆到良渚,从赤壁古战场到中山陵,从徽派建筑到江南园林,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中华文明史书。  
他呼吁建立“长江国家文化公园”的整体叙事体系,推动长江从“地理空间”向“文化空间”跃升,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,如建设“数字长江博物馆”“虚拟江河剧场”等创新传播形式。

---

四、大河文明的现代传播:讲好中国水故事  
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挑战,章剑华强调应以“世界眼光、中国表达”讲好大河文明的故事。他提出三大传播策略:  

- 跨媒介叙事:整合文学、影视、戏剧、动漫等多种形式,打造如《长江图》《大河之魂》等文艺精品,增强情感共鸣;  
- 国际对话机制:发起“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”,与莱茵河、密西西比河、恒河等流域开展文化交流,构建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话语平台;  
- 青年参与路径:鼓励青年学者、艺术家沿江采风、创作,设立“长江文化研学路线”,让年轻一代在行走中理解文明根脉。

---

五、结语:让大河继续奔流——文明的守望与创新  
章剑华最后以诗意的语言作结:“大河不会老去,它只是不断变换姿态前行。”他认为,保护大河不仅是生态保护,更是文明守护;传播大河文明,不仅是回顾过去,更是启迪未来。唯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播方式,才能让长江这条“活着的文明之河”继续奔腾向前,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交响和鸣。

---

综上所述,章剑华的演讲《大河文明的承载与传播》不仅是一次文化阐释,更是一场关于文明自觉与时代使命的思想启蒙。它既具学术深度,又富人文温度,为新时代长江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,也为“江河传播”这一新兴议题树立了高远标杆。
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
 
快速回复
限120 字节
认真回复加分,灌水扣分~
 
上一个 下一个